酱香型白酒分类的由来和发展
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。《史记》记载:建元六年,大行王恢击东越,东越杀王郢以报。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。南越食蒙蜀枸酱,蒙问所从来,曰“道西北牂柯,牂柯江广数里,出番禺城下”。蒙归至长安,问蜀贾人,贾人曰:“独蜀出枸酱,多持窃出市夜郎。夜郎者,临牂柯江,江广百馀步,足以行船。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,西至同师,然亦不能臣使也。”其中的“枸酱”指的就是酱酒最早期的雏形。能够看出酱酒的历史的确十分深远,也因此能够看出酱酒的工艺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磨练。到了第三届全国评酒会(1979年)的时候,按照糖化发酵剂和将白酒分为5种香型:酱香型、浓香型、清香型、米香型和其他香型,不属于前4种香型的白酒都统称为其他香型。中国白酒从此开始有了香型的划分,并确立了各香型的风格特点。由此“酱”和“酒”跨越千年的爱恋终于“修成正果”。
而之所以使用酱字来给这种白酒命名,主要还是因为酱酒的味道影响。酱香型白酒因有一种类似豆类发酵时的酱香味而故名。但是酱香型的确立还是有一段故事的: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振兴酿酒工业,轻工业部在1952年的时候举办了第一届评酒会。这次的评酒会虽然给酒行业带来了荣耀和声誉,但是因为当时对酿酒没有科学深入地研究,只能根据“品德优良”、“广受好评”、“历史悠久”等条件来评选名酒。为了能够让更多种类的白酒便于流通,便于在更多市场中获得关注,也因此对白酒的味道进行了定义,而定义就是用了香型来进行划分。直到第三次评酒大会上,才有了真正的分类,这时候酱酒这个名词才获得了认可。
酱香型白酒始于秦汉,熟于唐宋,精于明清,兴盛于当代。1915年,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,留下了“智掷酒瓶振国威”经典佳话。1935年,中央红军长征过茅台,茅台镇各族人民捧出酿造的白酒为红军洗尘疗伤,茅台酒也从此与中国革命结下了不解的红色情缘。1949年10月1日,周恩来总理指定开国庆典宴主酒用茅台酒。此后,茅台酒在中国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外交、文化活动中,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,被赞誉为国酒、政治酒、外交酒、军酒、文化酒、友谊酒、健康酒等。
改革开放之后,茅台镇的白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,进一步将历史的脉络清晰勾画。中国有几千年的酒文化积淀,其中不乏直接与酒有关的大量文献,更有不少与酒有关的诗文,还有关于酒品的鉴赏、酒的娱神娱人的“历史场景”,为酒文化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做出了贡献。茅台镇白酒业注定在中国的酒文化历史中成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无论是历史渊源的流长,还是现实品牌的影响力,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白酒业都有不小的影响。因此,可以说,茅台镇白酒业可以作为白酒文化经典示范来推广,既弘扬了历史文化,又合理引导健康的酒消费市场。
酱香酒,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汇总中,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,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,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。独特的酿造技艺和不为人知的传奇造就了多少色、香、味、格,为世人传扬,名满四海,成为了酒品牌中的佼佼者和领头羊,更成为贵州品牌的一个重要标志,茅台镇酱酒在未来的酱酒文化培育中也会不断绽放光彩!